原來「這個」也會造成下背痛?——腎臟與腰痛的關聯!
每次下背痛時,第一個想法可能是:「啊可能又閃到腰了!」「還是年紀大了長骨刺咧?」「難道是椎間盤突出跑掉的嗎?」「又或者是脊椎錯位了?」「還是最近姿勢太差了?」。我想這些想法可能出現在許多人的腦海中。
但有些人有過這樣的經驗,就是下背痛時不管怎麼拉筋、放鬆肌肉甚至做核心運動,好像都沒有太多的改善。那麼你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元兇——腎臟!你知道嗎?腎臟問題其實也會引發下背部的疼痛與不適!
腎臟在哪裡?
腎臟位於我們後側,腰椎兩側,大約在第12根肋骨與第3腰椎之間。左右腎的高度不一樣,右腎低(T12-L3),左腎高(T11-L2),如下圖。
腎臟與背部肌肉與筋膜非常靠近,左右腎的前側下半部與腹橫肌筋膜、腰大肌、腰方肌相連,所以當腎臟發炎、水腫、結石,或長期壓力導致循環不良,就可能產生「深層的下背痛」。
腎臟位在身體後側,所以從後側觸診最容易摸到腎臟,通常會從「肋腰角 costovertebral angle」觸摸。肋腰角是從最後一根肋骨與腰椎所夾成的夾角,這個位置最接近腎臟。如下圖。
怎麼分辨「腎臟型下背痛」 vs「肌肉骨骼下背痛」?
觀察以下幾個指標:
1. 疼痛位置:通常腎臟型的疼痛位置較深層,而肌肉骨骼型的疼痛較表淺。
2. 姿勢改變:腎臟型較與姿勢無關,但肌肉骨骼型與姿勢很有關係,可能會因為姿勢上的改變而產生疼痛。
3. 敲擊肋腰角:若是腎臟型下背痛個案,敲擊肋腰角會有明顯痠痛,但肌肉骨骼型不會有明顯症狀。
4. 伴隨其他症狀:腎臟型的個案可能同時伴隨著頻尿、血尿、疲倦等症狀,甚至在排尿憋尿時也會誘發出其他症狀。
如果你出現深層腰痠痛+尿液異常+容易疲倦,千萬不要忽略,這可能是腎臟在向你發出警訊!
一定切記先去腎臟科報到確認腎臟的問題!
哪些習慣會讓腎臟「吃不消」?
常熬夜、壓力大
-
水喝太少:現在天氣炎熱,補充的水分一定要更多才能把流失的水分補回來。
蛋白質攝取過多:許多健身愛好者強調肌肉線條,所以會過度補充蛋白質但卻沒有足夠的運動量,導致腎臟負擔過大。
-
飲食高鹽、高油
-
長期憋尿或服用止痛藥
-
久坐不動,導致循環不良
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腎臟功能下降或筋膜循環受阻,進而牽動下背部筋膜張力、造成深層的腰痠背痛。
物理治療怎麼幫助腎臟型下背痛?
物理治療師會針對:
-
肋腰角、腰方肌、腹橫肌進行筋膜與深層組織放鬆
-
針對腎臟區域進行腹部內臟筋膜鬆動手法
-
調整姿勢與腹壓,改善腎臟區域循環與壓力
指導病人適合的伸展與核心穩定運動,減少內臟性張力對腰部的影響。
衛教日常生活飲食、喝水、排尿。
若在腎臟科檢查後,有任何的腎結石、腎水腫或是其他問題,請先將腎臟的問題處理後,若還是有症狀在尋求物理治療師的介入。
結語
下背痛不見得只是腰椎或是肌肉的問題。當我們更深入理解內臟與筋膜的關係,就能找到更根本的解決方式。下次當腰痛久治不癒,不妨問問自己:是腎臟出問題了嗎?
⚠️此文章僅為衛教文章,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,若有其他相關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