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小姐在去年底開過腹部手術後,沒過多久,就開始感覺到下腹有異樣感,走路時,會有摩擦感,甚至在久站後,感覺有異物掉下來。後來自己照鏡子觀察陰道口,發現真的有異物掉出。
溫小姐很緊張不知道掉出的是什麼東西,也很擔心會不會掉出的東西是腫瘤,經過醫生協助後,才知道原來是膀胱脫垂了!
什麼是膀胱脫垂呢?
膀胱脫垂是骨盆底肌肉或韌帶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弱,無法支撐膀胱,導致膀胱向陰道方向下垂,甚至突出陰道口。
比較好理解的方式,就是膀胱原本應該待在骨盆腔內,但因為下面的肌肉或筋膜鬆了,它就像吊床破掉一樣,慢慢往陰道掉下來。
雖然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恐怖,但其實不少女性在生產後或中年以後,都可能悄悄面臨這個情況,只是因為害羞或不了解,而沒有及時尋求協助。
膀胱脫垂常見原因
膀胱本來由骨盆底肌肉和韌帶穩定地固定在骨盆腔內,但當這些結構因過度拉扯、損傷或老化而失去支撐力時,就容易導致脫垂。
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誘發原因:
- 自然產生產經歷
生產過程中骨盆底肌會承受大量壓力,容易造成肌肉鬆弛或神經損傷,尤其是多胎或難產的情況。
- 年齡增長與停經
隨著年紀增長,雌激素水平下降,支撐組織的彈性與張力也會跟著減弱。
- 長期腹壓過高
包括長期便祕、用力排便、慢性咳嗽、經常搬重物等,都會增加腹壓,使膀胱容易受到壓迫下移。
- 肥胖
體重過重會持續增加骨盆底的負擔,是常見的風險因子之一。
- 骨盆手術後
像是子宮切除手術後,骨盆內的支撐結構改變,也可能影響膀胱的位置穩定。
膀胱脫垂有哪些症狀?
膀胱脫垂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,但隨著脫垂程度加劇,會出現以下這些常見的不適:
-
陰道下墜感或異物感
感覺像有東西在陰道內,或像「有東西掉出來」的感覺,嚴重時可見膀胱突出。 -
尿液相關問題
包括解尿困難、頻尿、漏尿或排尿不乾淨的感覺,有時甚至需用手推壓陰道才能排尿順利。 -
性交時不適
可能感覺卡卡的、有壓迫或疼痛。 -
骨盆沉重、腰痠背痛
特別是站久、走久之後感覺更明顯,躺下休息時通常會減輕。 -
影響生活品質
因為尷尬或不舒服,可能影響活動意願與情緒。
🟢 第0級:無脫垂
-
膀胱處於正常解剖位置。
-
沒有任何脫垂現象,也無明顯症狀。
🟡 第1級:輕度脫垂
-
膀胱稍微下降,但未達陰道口。
-
可能無明顯不適,或僅有輕微下墜感。
-
多數人此階段無需手術,可透過骨盆底運動介入預防惡化。
🟠 第2級:中度脫垂
-
膀胱下垂接近陰道口或與陰道口平行。
-
開始出現下墜感、排尿不順或骨盆壓力感。
-
需要專業評估,物理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是重要介入手段。
🔴 第3級:重度脫垂
-
膀胱明顯突出陰道口之外,可見或觸摸到陰道外的組織。
伴隨明顯的不適,如頻尿、解尿困難、尿失禁。
-
此階段常需合併非手術與手術介入。
-
膀胱幾乎完全脫出體外,與其他器官(如子宮)共同脫垂可能性高。
-
日常生活功能受明顯干擾,常需手術治療。
🔸保守治療(適合第0~2級)
1. 骨盆物理治療
針對骨盆底張力異常、核心不穩、姿勢不良等進行介入,包括:
內臟筋膜放鬆治療/ 內診評估與手法治療
呼吸訓練與核心穩定訓練
生活動作重訓與習慣重整(如如何用正確方式搬重物)
2. 骨盆底肌訓練(如凱格爾運動)
這是膀胱脫垂最常見的初期處理方式,透過反覆收縮與放鬆骨盆底肌群,幫助強化支撐膀胱與子宮的結構。
3. 生活方式調整
-
預防便秘與長期咳嗽:減少腹壓。
-
控制體重:避免骨盆底肌有過多負擔。
-
避免長時間站立與搬重物。
-
戒菸:降低慢性咳嗽機率。
🔸 手術治療(多見於第3~4級)
當膀胱脫垂已影響日常生活品質、或保守治療無法改善症狀時,則可能考慮以下手術選項:
1. 傳統陰道修補術
2. 網膜輔助手術(使用醫療網片)
3. 腹腔鏡或微創手術
👉 術後關鍵:
-
復原期避免提重物、劇烈運動
-
搭配物理治療恢復骨盆底肌張力與功能
提醒
膀胱脫垂並不是「忍一忍就會好」的狀況,也不是只有手術一條路。即使是輕度脫垂,透過適當的運動與生活調整,就有機會讓狀況不再惡化。早期發現 + 正確介入,往往可以大幅延緩惡化,甚至逆轉不適。
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陰道下墜感、頻尿、解尿困難等狀況,請及早諮詢婦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,找出最適合你的方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