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

腸道卡關!便便到底卡在哪裡?

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?或是聽過類似的案例?

「65歲的退休人士,平常也覺得水喝得夠多,纖維素也都有吃,也有在運動,但排便依舊不順暢,每天都會擔心沒有排便。某天,肚子非常疼痛,送醫後照X光檢查,發現滿肚子的大便,大腸裡幾乎塞滿著大便,最後醫生只能給瀉藥讓你把塞在肚子裡的便便排出。」

「35歲的幼教老師,工作忙碌時常會忍便。雖然強迫自己每天都要上廁所,但排便斷斷續續,有便意卻卡在出口大不出來,有時還得用手壓肚子幫忙。」

其實,便秘不只有一種樣子。不同的「卡關位置」會出現不同的身體訊號與症狀,而對應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。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便秘常卡住的幾個地方,讓你更懂身體的狀況,也找回屬於你自己的排便節奏。

便秘並不是整段腸子都塞住,它其實有幾個常見「卡關點」,也就是比較容易糞便停留、乾硬、推不動的地方。在講到卡關點之前,先讓我來解釋一下糞便形成的過程。

💩糞便形成過程

1. 食物進入口腔 → 胃 → 小腸吸收營養
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後,來到小腸,在這裡會吸收大部分的水分、養分與電解質,剩下的殘渣會進入大腸。

2. 腸吸收水分 → 殘渣變成糞便
進入大腸後,水分會被再次吸收,殘渣慢慢變乾、變稠,這時糞便的形狀就逐漸形成。糞便主要在大腸形成,將糞便從升結腸運到橫結腸再到降結腸,走ㄇ字型,最後才會到乙狀結腸,所以大腸蠕動的能力會直接影響糞便的軟硬程度以及推進速度。


3. 糞便移動到乙狀結腸與直腸,等待排出
當糞便來到直腸時,會引發「排便反射」,這是神經訊號通知大腦:「準備上廁所囉!」如果這時刻意忍便,糞便會繼續停留在直腸內、變得更乾硬,也可能影響反射靈敏度。





💩便秘通常「卡」在哪裡呢?

橫結腸(特別是中段):橫結腸是水平走向,如果腹壓不夠、橫膈肌緊繃,加上腸道蠕動慢,糞便很容易卡在這裡。通常糞便卡在這裡時,會感受到肚臍上方有悶脹感或是疼痛感。

乙狀結腸:乙狀結腸的腸道彎曲多,腸道蠕動方向需要改變,所以若蠕動不佳,壓力很容易集中在此處,難以將糞便排出。通常會出現的症狀有明顯左下腹脹氣感,或是漲痛感。

直腸:直腸接著就是肛門要將糞便排出,但若骨盆底肌無力、協調差,加上有習慣性忍便的現象,很容易讓排便反射不敏感,就算糞便到直腸也沒有明顯便意,導致糞便排不乾淨。通常體感的症狀上,會感受到肛門處卡卡不通暢的感覺。

盲腸至升結腸:通常糞便卡在這裡的狀況不常見,但若消化功能差,加上腸道蠕動差,就會讓糞便在升結腸前段很難推動。出現的症狀多為右腹悶脹感。


💩常見的便秘種類

雖然便秘的結果是一樣的,但依據不同原因,可以做以下幾種分類:

腸道動力不足型:因為腸道蠕動慢造成糞便推進困難,可能與水分和纖維攝取不夠、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以及缺乏運動有關。

出口阻塞型:由於骨盆底肌緊繃或橫膈肌協調差,導致糞便在直腸時無明顯便意,通常與習慣性忍便或是分娩後骨盆張力不平衡有關。

混合型:上述兩種原因都有,常見於久坐族群或是自覺壓力大的個案。

結構型:因為手術後造成腸沾黏或是下垂,導致便秘。

💩相對應的治療建議

針對腸胃蠕動慢的狀況,除了多攝取水分和纖維素之外,也可以透過內臟筋膜放鬆手法減少筋膜張力,促進蠕動,另外增加自我腹部按摩手法,也會有幫助唷!

針對骨盆底肌緊繃與橫膈肌協調差的狀況,加入呼吸運動誘發橫膈肌的協調,以及骨盆運動訓練放鬆骨盆底的肌肉。

當然,也有些便秘的人,與身心壓力大、自律神經失調有關,調節呼吸誘發副交感神經,促進放鬆,也可以透過顱薦椎治療和淋巴引流協助改善。

💩日常生活調整

改善便秘,可以從日常小習慣慢慢調整開始。建議多補充水分與膳食纖維,並適量攝取幫助腸道蠕動的益生菌;同時,平常時搭配腹式呼吸,可以穩定神經、活化腸道。日常中保持身體活動,像是加入扭轉或擠壓腹部的伸展動作,也能刺激腸道蠕動,或是加入自我按摩腹部的手法,也能促進腸道蠕動。最後,別忘了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,讓身體慢慢找回順暢與輕盈的感覺。

找到便秘的「卡關點」,搭配正確的方式去調整,像是練習呼吸、伸展運動、調整作息,我相信可以慢慢找回排便的節奏和感覺。


⚠️此文章僅為衛教文章,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,若有其他相關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唷!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

IG:chian_pt_forhealth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




「大」不出來!認識便秘的真相與自我檢測方法

「馬桶蹲很久,蹲到腳痠了,卻怎麼恩都恩不出來!」

這是在廁所你的寫照嗎?每天都會擔心大便大不出來嗎?擔心便秘了該怎麼辦!

排便這件事,幾乎每天都在發生,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它的運作機制?很多人一直到便便很硬、很難排出、腹脹感,甚至好幾天沒上廁所時,才會意識到可能「便秘」了。

接下來,將帶你了解正常的排便機制便秘的定義,以及簡單的自我檢視方法


💩正常排便機制的五大關鍵

💢關鍵一:道蠕動要夠有力:腸壁的平滑肌需有節律性的收縮(將糞便往下推),需要副交感神經良好啟動,且腸道沒有過度緊繃。若纖維素攝取不足,或是腸道沾黏,則腸道蠕動會受到限制。

💢關鍵二:糞便水分適中、質地合適:若水分太少(如水喝太少)就會變乾變硬,像小羊便便。硬便會讓腸道感覺排便「有阻力」,進而進入惡性循環。

💢關鍵三:直腸感受便意:糞便進入直腸,擠壓到直腸壁,壓力上升,神經傳遞訊號讓大腦產生「想上廁所」的感覺。

💢關鍵四:門與骨盆底肌肉需協調:排便時應放鬆肛門括約肌,腹肌輕微收縮出力,才能順利排出。若骨盆底肌肉太緊、或長期憋便習慣,會讓便意不敏感,甚至產生「功能性出口阻塞」。

💢關鍵五:腹壓調節:靠橫膈膜與腹肌建立「腹內壓」,幫助排便推力。調節呼吸對於正常排便過程也是很重要的關鍵!

若這五大關鍵受到抑制時,就會導致便秘了!


💩常見的便秘危險因子

便秘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,但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多種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態累積的結果。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:纖維攝取低、水分攝取不足、久坐缺乏運動、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、習慣性憋著大便骨盆底肌肉過緊,以及某些藥物(如止痛藥、抗憂鬱藥)影響腸道蠕動。這些因素可能讓腸道的節奏變慢、排便反射變鈍,使便秘成為一種惡性循環。

依照前面提到的正常排便五大關鍵,若纖維攝取低、久坐缺乏運動、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,容易造成腸胃蠕動緩慢,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,影響了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一。

若水分攝取不足,造成便便太乾太硬,不易排出,這會影響到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二。

若經常性憋著大便,容易對於「便意」這個訊號不敏感,導致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三受到影響。

骨盆底肌肉過緊,造成骨盆肌肉、肛門肌肉以及橫膈肌的不協調,導致大便不易排出,這是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四和五受到抑制。

所以這些危險因子,是真的絕對會影響到排便機制,當這五大關鍵受到限制時,便秘的機率就非常高了!

在了解正常的排便機制以及造成便秘的危險因子後,接下來就要來定義「便秘」,以及介紹如何自我檢測。


💩便秘的定義

一般人認為,「便秘就是好幾天沒大便」。但其實在臨床上,便秘不只看排便頻率,更重要的是排便的品質與過程是否困難

醫學上便秘的標準定義(羅馬準則):

連續三個月內每週至少有 2 項以下狀況,就可診斷為「功能性便秘」

🔹排便時費力(需用力擠壓,或蹲馬桶蹲很久)

🔹排便時糞便呈塊狀或硬便(所謂的小羊便便,很硬且一顆一顆的)

🔹有排便不完全感

🔹有肛門或直腸阻塞感(感覺肛門卡東西,但卻拉不出來)

🔹需使用手指幫助排便(如壓肚子或肛門幫助排便)

🔹每週排便少於 3 次,或連續3天沒有排便


若發現有便秘的現象,而且在調整生活作息後還是沒有任何的改變,建議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唷!
下一篇文章,延續著便秘的主題,跟各位分享便秘通常都卡在哪裡?以及身體感受症狀?最後會告訴大家如何處理唷!

⚠️此文章僅為衛教文章,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,若有其他相關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唷!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

IG:chian_pt_forhealth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