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有過以下經驗?或是聽過類似的案例?
「65歲的退休人士,平常也覺得水喝得夠多,纖維素也都有吃,也有在運動,但排便依舊不順暢,每天都會擔心沒有排便。某天,肚子非常疼痛,送醫後照X光檢查,發現滿肚子的大便,大腸裡幾乎塞滿著大便,最後醫生只能給瀉藥讓你把塞在肚子裡的便便排出。」
「35歲的幼教老師,工作忙碌時常會忍便。雖然強迫自己每天都要上廁所,但排便斷斷續續,有便意卻卡在出口大不出來,有時還得用手壓肚子幫忙。」
其實,便秘不只有一種樣子。不同的「卡關位置」會出現不同的身體訊號與症狀,而對應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。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便秘常卡住的幾個地方,讓你更懂身體的狀況,也找回屬於你自己的排便節奏。
便秘並不是整段腸子都塞住,它其實有幾個常見「卡關點」,也就是比較容易糞便停留、乾硬、推不動的地方。在講到卡關點之前,先讓我來解釋一下糞便形成的過程。
💩糞便形成過程
1. 食物進入口腔 → 胃 → 小腸吸收營養
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後,來到小腸,在這裡會吸收大部分的水分、養分與電解質,剩下的殘渣會進入大腸。
2. 大腸吸收水分 → 殘渣變成糞便
進入大腸後,水分會被再次吸收,殘渣慢慢變乾、變稠,這時糞便的形狀就逐漸形成。糞便主要在大腸形成,將糞便從升結腸運到橫結腸再到降結腸,走ㄇ字型,最後才會到乙狀結腸,所以大腸蠕動的能力會直接影響糞便的軟硬程度以及推進速度。
當糞便來到直腸時,會引發「排便反射」,這是神經訊號通知大腦:「準備上廁所囉!」如果這時刻意忍便,糞便會繼續停留在直腸內、變得更乾硬,也可能影響反射靈敏度。
💩便秘通常「卡」在哪裡呢?
💩常見的便秘種類
雖然便秘的結果是一樣的,但依據不同原因,可以做以下幾種分類:
腸道動力不足型:因為腸道蠕動慢造成糞便推進困難,可能與水分和纖維攝取不夠、壓力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以及缺乏運動有關。
💩相對應的治療建議
針對腸胃蠕動慢的狀況,除了多攝取水分和纖維素之外,也可以透過內臟筋膜放鬆手法減少筋膜張力,促進蠕動,另外增加自我腹部按摩手法,也會有幫助唷!
針對骨盆底肌緊繃與橫膈肌協調差的狀況,加入呼吸運動誘發橫膈肌的協調,以及骨盆運動訓練放鬆骨盆底的肌肉。
💩日常生活調整
找到便秘的「卡關點」,搭配正確的方式去調整,像是練習呼吸、伸展運動、調整作息,我相信可以慢慢找回排便的節奏和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