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

「大」不出來!認識便秘的真相與自我檢測方法

「馬桶蹲很久,蹲到腳痠了,卻怎麼恩都恩不出來!」

這是在廁所你的寫照嗎?每天都會擔心大便大不出來嗎?擔心便秘了該怎麼辦!

排便這件事,幾乎每天都在發生,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它的運作機制?很多人一直到便便很硬、很難排出、腹脹感,甚至好幾天沒上廁所時,才會意識到可能「便秘」了。

接下來,將帶你了解正常的排便機制便秘的定義,以及簡單的自我檢視方法


💩正常排便機制的五大關鍵

💢關鍵一:道蠕動要夠有力:腸壁的平滑肌需有節律性的收縮(將糞便往下推),需要副交感神經良好啟動,且腸道沒有過度緊繃。若纖維素攝取不足,或是腸道沾黏,則腸道蠕動會受到限制。

💢關鍵二:糞便水分適中、質地合適:若水分太少(如水喝太少)就會變乾變硬,像小羊便便。硬便會讓腸道感覺排便「有阻力」,進而進入惡性循環。

💢關鍵三:直腸感受便意:糞便進入直腸,擠壓到直腸壁,壓力上升,神經傳遞訊號讓大腦產生「想上廁所」的感覺。

💢關鍵四:門與骨盆底肌肉需協調:排便時應放鬆肛門括約肌,腹肌輕微收縮出力,才能順利排出。若骨盆底肌肉太緊、或長期憋便習慣,會讓便意不敏感,甚至產生「功能性出口阻塞」。

💢關鍵五:腹壓調節:靠橫膈膜與腹肌建立「腹內壓」,幫助排便推力。調節呼吸對於正常排便過程也是很重要的關鍵!

若這五大關鍵受到抑制時,就會導致便秘了!


💩常見的便秘危險因子

便秘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,但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多種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態累積的結果。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:纖維攝取低、水分攝取不足、久坐缺乏運動、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、習慣性憋著大便骨盆底肌肉過緊,以及某些藥物(如止痛藥、抗憂鬱藥)影響腸道蠕動。這些因素可能讓腸道的節奏變慢、排便反射變鈍,使便秘成為一種惡性循環。

依照前面提到的正常排便五大關鍵,若纖維攝取低、久坐缺乏運動、長期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,容易造成腸胃蠕動緩慢,副交感神經受到抑制,影響了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一。

若水分攝取不足,造成便便太乾太硬,不易排出,這會影響到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二。

若經常性憋著大便,容易對於「便意」這個訊號不敏感,導致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三受到影響。

骨盆底肌肉過緊,造成骨盆肌肉、肛門肌肉以及橫膈肌的不協調,導致大便不易排出,這是正常排便機制的關鍵四和五受到抑制。

所以這些危險因子,是真的絕對會影響到排便機制,當這五大關鍵受到限制時,便秘的機率就非常高了!

在了解正常的排便機制以及造成便秘的危險因子後,接下來就要來定義「便秘」,以及介紹如何自我檢測。


💩便秘的定義

一般人認為,「便秘就是好幾天沒大便」。但其實在臨床上,便秘不只看排便頻率,更重要的是排便的品質與過程是否困難

醫學上便秘的標準定義(羅馬準則):

連續三個月內每週至少有 2 項以下狀況,就可診斷為「功能性便秘」

🔹排便時費力(需用力擠壓,或蹲馬桶蹲很久)

🔹排便時糞便呈塊狀或硬便(所謂的小羊便便,很硬且一顆一顆的)

🔹有排便不完全感

🔹有肛門或直腸阻塞感(感覺肛門卡東西,但卻拉不出來)

🔹需使用手指幫助排便(如壓肚子或肛門幫助排便)

🔹每週排便少於 3 次,或連續3天沒有排便


若發現有便秘的現象,而且在調整生活作息後還是沒有任何的改變,建議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唷!
下一篇文章,延續著便秘的主題,跟各位分享便秘通常都卡在哪裡?以及身體感受症狀?最後會告訴大家如何處理唷!

⚠️此文章僅為衛教文章,無法完全取代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,若有其他相關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唷!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

IG:chian_pt_forhealth

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〰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